吴长波的生态之旅空间
寻绿自然保护区系列(三)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侧记
吴长波专业号 | 2016-5-5

 

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一条横亘东西的阴山山脉,它的中部称大青山。自古以来,大青山巍峨陡峻,树木葱茏,像展开的双臂,拦阻着从西伯利亚吹来的朔风,收集着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,润泽着怀抱中广阔而肥美的平川和“青色的城”——呼和浩特。

大青山南坡是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大青山南坡前的平原,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都保留着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美丽景象。然而,由于人为破坏、连年战乱和降水减少等历史、自然原因,使得大青山南坡的植被逐渐衰退,植被覆盖率已降到10%以下,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随着不断减弱,失去了当年的迷人风光。

为了全面加强大青山南坡的绿化建设与生态保护,呼和浩特市委、市政府于2012年初启动实施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。2013年,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“8337”发展思路,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强大青山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要求,呼和浩特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工程建设力度。

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项目西起乌素图召、东至面铺窑水库、南与京藏高速相接,北至大青山南麓,纵向延伸至乌素图沟、小井沟、面铺窑沟三个沟系。工程以造林绿化为基础,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,以营造近自然状态的林分为主,因地制宜,适地适树,广泛应用各项抗旱造林技术。围绕总体规划,按照道路系统、沿山沟系、新农村建设点、项目功能片区进行规划设计,依据不同地段、不同条件,栽植不同树种的原则,突出区块特色,突出要道路口景观,突出项目特点,使总体环境和项目景观各具特色。

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始终坚持以生态绿化、旅游观光、休闲农业为主,结合旧村改造进行适度开发为原则。将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、旅游观光、新农村建设、基础设施改造相结合,着力打造重点区域绿化精品工程,充分体现草原风情、蒙元文化、高山牧场以及马背民族悠久的历史内涵。规划用3到4年的时间,把大青山南坡建设成为绿树掩映、曲径通幽、白墙蓝瓦,一派田园风光的首府后花园,让大青山南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、房屋乱搭乱建、垃圾污水乱倒等发展滞后的情况得到全面改善。

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主要以呼和浩特市政府投资为主,将重点区域绿化、义务植树、新农村建设、三北防护林建设、沙坑治理、节水灌溉等项目作为有效补充进行综合整治。工程从2012年启动实施,3年多来,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投资30多亿元。其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:

一是标准化造林模式。采取针阔混交的造林方式,按照常规式造林技术规程,营造标准化人工林,在树种选择上以油松、樟子松、云杉、杨树、旱柳、国槐、火炬、金叶榆等20多个品种为主。采用“绿道”的设计理念,以各类树木近自然状态混交为主,采取乔、灌、草相结合,组团式景观营造的模式,突出各自特色,可观花、观叶、观果,保证常年有绿,四季有景。工程选用适宜本地区生长的40多个乡土树种,进行“近自然、可进入式”生态林建设,在树种相对集中区域,为苗木树立和悬挂标识铭牌,兼顾科研和林木科普知识普及功能,打造林木植物科普园区。

二是田园风光模式。依托新城区高新农业产业园区和回民区乌素图经济林资源,围绕沿山产业园区、新农村建设、休闲旅游采摘进行田园风光样板区的打造,重点建设经济林采摘园、葡萄园、农家乐和种苗基地,发展特色休闲文化产业,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提供助力。

三是疏林草地模式。在临近村庄聚集区,采取精细化生态建设模式,打造游园式疏林草地精品样板区,乔、灌合理搭配,错落有致,增加活动空间,为当地群众提供绿色的游园、休憩场所。

    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自实施以来,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。以目前的建设力度坚持下去,再过几年,大青山的绿色梦想必定会实现。

作者简介
head
作者: 吴长波
简介: [详细资料]
文章分类
手机文集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